近日,江蘇省自貿辦公布了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三批創新實踐案例,以港口多式聯運業務為背景的“進口糧食水轉水聯合監管”案例入選。進口糧食通過水轉水中轉運輸后,從傳統的4個作業環節簡化為2個,港口操作時間由創新前的8天降至1天;與鐵路發運相比,可節約運輸費用約60%,每船有效提高港口糧食筒倉利用率約0.67次。
進口糧食水轉水聯合監管模式,是連云港港致力做強港口糧食業務,在確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開展的糧食作業降本增效的有力舉措。該模式實現了糧食進口與轉口過程無縫銜接的水水中轉,通過進口港海關聯合目的港海關創新監管模式,將抽樣送檢結果核準后置,進口糧食卸船與取樣送檢同步進行,進口糧食抽樣送檢取樣后即可直接裝船轉運至轉水船舶進行裝船作業。
在連云港港32、33號泊位,正在開展進口糧食水轉水業務,依托在全省海港碼頭獨有的自動化裝卸系統,在運輸過程中采用“邊卸邊檢邊裝”的轉水新模式。碼頭操作工人將32號泊位母船的糧食卸出,通過系統線不間斷運輸至33號泊位,使用兩用機將糧食裝進二級船中,實現轉水運輸。與此同時,在監控室里,連云港海關關員通過電腦,實時監控糧食的卸貨通關。通過海關自主研發的“衡器計重集成化檢驗監管平臺”,貨物邊卸貨邊完成衡重,自動采集、存儲、處理檢驗數據,每萬噸貨物計重時長縮短20%至30%,實現“卸畢即檢畢”“無感無滯留”的“智慧計重”效果。
經實踐分析,“邊卸邊檢邊裝”在提升效率方面,新作業模式通過系統線自動化裝卸設備的大出大進和船對船“一對多”的即裝即走作業狀態,極大縮短了進口糧食在連云港口岸的周轉周期。在節能降耗方面,新模式作業環節減少,運輸距離縮短,為客戶全程物流降費提供了便利。
“以往糧食作業必須進筒倉存儲,再由糧食專用車運至目的地,成本不可控因素多?!睎|糧公司總經理葉勇介紹,如果運力不足糧食擠壓筒倉,會造成公司生產被動和客戶堆存費增高,倉容不足則會造成船舶無法作業,滯期壓港,而新模式則一舉打破制約發展的核心短板,實現公司與客戶以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多贏局面。
隨著“水轉水”業務的成功開展,為港口爭攬貨源、服務市場提供全新發展路徑,也為實現國際糧食集散中心注入發展動能。下一步,港口將重點強化海鐵、海河、海公、海江全路徑多式聯運體系,不斷創新思路提升貨源市場的開拓力度,為客戶“糧”身定制物流服務方案。